近年来,纺织品安全问题频频被曝光,从服装到家居用品,含有害化学成分的报道屡见不鲜。甲醛超标、偶氮染料致癌、重金属残留等问题不仅威胁消费者健康,也引发社会对纺织品行业监管的广泛关注。这些化学品在纺织生产过程中被用于染色、防水、防皱等处理,但若使用不当或超标,可能导致皮肤过敏、呼吸道疾病甚至长期致癌风险。
纺织品中的化学成分规范为何迟迟难以全面落地?一方面,行业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,许多新型化学助剂缺乏明确的限量要求;另一方面,全球供应链复杂,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忽视安全管控。消费者对产品安全认知不足,也削弱了市场倒逼企业自律的动力。
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是保障纺织品安全的关键环节。目前,我国已建立纺织品质量监督体系,包括强制性标准如GB 18401《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》,对甲醛、pH值、色牢度等指标设限。各级质检机构通过抽检、市场监测等方式履行职责,但面对海量产品,全覆盖监管仍面临人力、技术瓶颈。
为提升纺织品安全水平,需多管齐下:一是加快标准更新,将新兴有害物质纳入监管;二是强化企业责任,推动绿色生产工艺;三是增强检验能力,引入快速检测技术;四是提高消费者意识,鼓励选择环保认证产品。只有通过规范、监督与创新,才能让纺织品真正实现"穿得放心,用得安心"。